哈尔滨,是我打工路上的幸福驿站 ,也是我的伤心之地
对于千千万万外来谋生者而言,能否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,并不断发展壮大,不仅仅在于这个地方有多繁华,关键是这个地方要有关爱,要有温暖,要能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。在我眼中,冰城哈尔滨,恰恰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。这些年来,她始终像慈母关爱、呵护自己孩子一样,用她博大的胸襟接纳了无数外来谋生者,从而让一棵棵小树在哈尔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,长成一片森林,变成一片绿洲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而我,正是这片森林中的一棵小苗,虽然至今还没长成一棵参天大树,但来哈尔滨的三年里,我一直都被哈尔滨温暖着,关爱着,呵护着……
2007年,我带着身上仅剩的几百块钱,只身来到冰城哈尔滨。当时,我在哈尔滨无亲无故,也没有熟人,只是听说这个地方治安好,很适合外来谋生者发展便来了。哈尔滨是个很繁华的工业城市,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企业,我很快就找到了工作。只是,当时身上没钱,所以那段日子让我尝到了生活的艰辛,同时也初次感到了哈尔滨的温暖。当时,大概是深秋季节,冰城哈尔滨已经非常寒冷,然而我却没钱买一条棉被,晚上冷得直打哆嗦。公司只管给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,所以那段时间我几乎从没吃过早餐和宵夜,每次空着肚子经过大排档时,一个炒粉都会让我口水直流。公司开了一个新员工座谈会,在会上发言时,我厚着脸皮说出自己的困难。没想到车间主任听了,颇为震惊,他说:“这样怎么行啊?来了哈尔滨就是哈尔滨人,来了公司就是公司的人,这个问题我一定帮你解决好!”随后,他又问大家都有没有类似的困难,有了提出来一并解决。结果,有不少新员工都有类似情况,只是都碍于面子没说出口而已。会后,车间主任自己掏腰包借给我们每人五百元,并再三向我们说,“没了就再找我,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,别冻着饿着。”听了主任的一席话,我们每个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就这样,在车间主任的帮助下,我有了一床温暖的棉被,晚上睡觉不冷了;饥饿时,也有钱吃宵夜和早餐了。这小小的举措,却代表着哈尔滨深深的关爱,在初尝感动之后,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留在哈尔滨的信念。我老家在甘肃陇南,离四川汶川较近,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,我们老家的灾情也相当严重,当父母在电话里说,家里的房子倒了,耕牛也被压死了,我的心都碎了。当我找公司领导准备辞职回家看看时,公司领导紧紧握着我的手说:“你没了家,公司就是你的家,哈尔滨就是你的家,我们哈尔滨人一定会与你们共渡难关,帮助你们重建家园的!”果真,公司、哈尔滨市政府、红十字会、市民都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,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爱心捐募者。就这样,哈尔滨人帮我们重建了家园,渡过了难关。至今我还记得,当我把哈尔滨市民捐给我的万余元救灾款邮寄回家后,母亲在电话里感动得哭了起来,她说:“娃啊,是哈尔滨帮我们渡过难关,重建家园,所以你一定要在哈尔滨努力工作,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哈尔滨啊!”是的,如果没有哈尔滨的呵护与关爱,恐怕我的家人会流离失所,我将无家可归。常言道:“滴水之恩,必当涌泉相报。”但我无以为报,只有像母亲说的,努力工作了!萌是我在公司认识的一个湖南女孩。我们所在的部门是装配部,一天到晚的主要工作就是打螺丝、焊锡、接线头之类的枯燥活儿。这个工作在别人看来再简单不过了,但不知怎的,萌做起来就没那么顺手了,她工作老是接二连三地出错。为此,天天挨线长的骂不说,还被同事们当成了笑料。当时,我已经是个助理了,天生善良的我,看着一个女孩接二连三地受批评,心里很是过意不去。于是,试探着找萌问了下原因。原来,萌刚刚中专毕业,各方面条件都不错,就是眼睛高度近视,做不了打螺丝、接线头之类的细活。当时,刚好有个车间统计员辞职回家结婚,在我的推荐下,萌顶替了这个岗位。别看一个小小统计员,比普通员工工资高工作又轻松,很多人都求之不得,所以我提拔最不会做事的萌做这个岗位,不知得罪了多少人。当然,萌也不傻,我对她的好,她还是记着的。从此,她把我大哥长大哥短地叫个不停,起初我有些害羞,后来也就默认了。“大哥,情哥还差不多!”为此,我和萌在背后总被别人说三道四。不过,时间久了,我们还真相爱了。后面的故事,跟电视里演的都差不多。只是,当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,萌出事了,萌被财迷心窍的母亲以自己有病为名骗回老家,逼她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二婚男人。我想,要不是这段伤心的爱情,我会永远留在哈尔滨报恩的。但这段爱情,让哈尔滨这个原本幸福的地方,成了我的伤心之地,走在哪里我都会想起萌,超市、公园、车站……到处都留下我伤心的回忆。为了彻底忘却,彻底割舍这份爱,2010年8月8日,我含泪离开了工作三年多的哈尔滨——这个我爱过的地方。打工是我的宿命,离开了哈尔滨,但我并没结束打工。随后,我又到过不少地方,其间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中的另一半,结婚生子,曾经的伤痛也已慢慢痊愈。但是,多年过去了,哈尔滨这个我打工路上的驿站,所留给我的美好记忆,却依旧难以忘怀。有首歌唱得好,遇上你是我的缘。或许,不久的将来,我还会再次回到哈尔滨的温暖怀抱,或许再也没机会了。但不论如何,今生今世,我都会永远记住哈尔滨,永远感激哈尔滨的。
作者:刘长虹,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